凌晨三点!十分钟集结、十五分钟开台,为这家医院的抢救速度“点赞”!

   

      凌晨三点往往是人们熟睡的时候,整个城市寂静无声,而对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而言,这个时刻要永远保持清醒与警觉。

      4月7日凌晨3时15分,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内,一名因“咽旁间隙脓肿”引发急性喉梗阻的患者进入抢救室。

      此时他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监护仪显示血氧饱和度已骤降至60%(正常≥95%),属于严重缺氧,患者命悬一线!

      市一院通过多学科协作,仅用30分钟为一名因“咽旁间隙脓肿”引发急性喉梗阻的患者完成床旁急诊气管切开术,成功解除生命危机,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此次救援充分展现了市一院急救体系的“极速响应”与“无缝协同”。





双团队无缝衔接 十分钟集结

      “急性喉梗阻,启动多学科诊疗!”面对患者咽喉部肿胀如气球、传统气管插管路径完全阻塞的危急情况,急诊科迅速开启急危重症抢救绿色通道,急诊科医生徐江荣立即联系麻醉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即使在凌晨,仅用10分钟全员也迅速集结到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仇晓露在家中接到电话后,立即驱车紧急赶赴医院,与时间赛跑。

图片

      由于咽喉部严重肿胀、解剖结构变形、气道紧闭,MDT团队果断决策:实施床旁急诊气管切开术,“麻醉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双团队无间配合”模式展现关键作用。麻醉科评估气道的同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仇晓露团队已同步完成术前准备。3时30分,手术正式开始,真正实现了“诊断即手术”的无缝衔接,将传统“等待会诊”的时间大幅压缩,抢救效率提升近50%,为急危救治抢出关键先机。

图片





精准协作 十五分钟打通“生命通道”

图片

      手术中,患者颈部软组织因脓肿严重肿胀,正常解剖结构几近消失,手术难度极大。仇晓露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准定位环状软骨,带领团队主治医师刘镇山、住院医师罗欣建立气道通道。3时40分,当气管套管成功置入的瞬间,患者血氧饱和度从40%跃升至95%,3时45分手术成功。患者成功建立通常气道,仅用5分钟,患者从急诊科诊断,抢救,到麻醉科协同诊治,耳鼻喉科手术完成30分钟,嵌入急危重症救治的“黄金30分钟”急救圈。

图片

     4时15分,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已过去一小时,但对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而言,这只是无数个守护生命的夜晚中的一个缩影——10分钟集结,是对生命的敬畏;30分钟开台,是对使命的承诺。

图片

患者出院后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此次抢救的成功,背后是市一院多年来对急救体系的持续重视与不断完善。“把‘等待会诊’的时间大幅压缩,靠的是多学科团队的高度默契。”仇晓露在术后总结中表示,“同步作战”模式让各科室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攻坚”,而全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素养,更是贯穿抢救全程的核心关键。

图片

群发伤及重症多发伤应急演练

图片

桌面推演

图片
图片

急救模拟演练

      为提升急救能力,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常态化开展群发伤及重症多发伤应急演练、多学科联合急救模拟演练等。通过模拟复杂急救场景,锤炼团队默契,确保关键时刻无缝衔接;持续推进技术升级,探索前沿疗法,全力突破急危重症救治瓶颈;同时,不断优化急救流程,从接诊分诊到手术治疗,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打磨,以更高效率筑牢生命防线。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努力,让“生命至上”成为可践行的救治标准,为更多患者抢出“黄金时间”。

校     对 丨刘谨萱

一      审丨余   航

二      审丨徐婷玉

三      审丨胡   妮

文章来源:宣传科


0798—8560600
院长信箱:jdzsyyy@126.com
景德镇市珠山区中华北路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