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天地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推进护理服务延伸 践行人文关怀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9    点击量:248

  自《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 - 2027 年)》全面实施以来,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以"人文护理暖人心,优质服务树标杆"为指引,立足患者需求,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护理服务全过程。各临床科室积极响应,结合专科特色创新实践,创新推出特色鲜明的人文关怀服务。从生理照护到心理支持,从服务流程优化到细节关怀升级,以多元实践将人文理念融入专科护理全流程,切实满足不同患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全方位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与满意度,让人文关怀在临床一线绽放出温暖而独特的光芒。

产科

     产科服务正在经历静悄悄的变革,从传统医疗护理到全周期人文关怀,这里的产科服务正经历着一场 “静悄悄的变革”,用贴心举措为孕产妇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以前节假日做胎监得跑住院部,现在门诊正常开,太方便了!” 怀孕 36 周的李女士拿着产检单,对医院的节假日门诊赞不绝口。为满足孕产妇节假日就医需求,医院产科推出 “节假日门诊” 服务,门诊胎监室全年无休,让孕妈们无需奔波,就能及时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这份 “不打烊” 的守护,解决了许多上班族孕妈的就医难题。

wechat_2025-09-22_171138_627.png

走进产科门诊,另一项暖心服务同样备受青睐 —— 会阴按摩。“就像给会阴部做‘瑜伽’,做完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刚体验完服务的张女士说。针对孕晚期妈妈对分娩的恐惧,医院安排专科助产士,为怀孕 35 周后的孕妈开展会阴按摩,通过专业按压与拉伸提升会阴肌群弹性,有效减少分娩时侧切和撕裂的风险,用专业技术为孕妈们缓解焦虑,增添分娩信心。

wechat_2025-09-22_171145_062.png

    在住院区域,线上单间预约制更是让孕产妇感受到满满的尊重。相较于传统多人病房,这里的单间配备独立卫生间、冰箱、微波炉,柔软的床褥与方便活动的沙发床,营造出如家般的舒适环境。“能拥有独立空间,不仅隐私有保障,家人陪护也更方便。” 刚生产完的陈女士,对单间服务十分满意。

wechat_2025-09-22_171213_784.png

而这份关怀并未止步于医院大门。医院借助 “互联网 + 护理服务”,推出院外延伸护理,让专业护理走进家庭。新手妈妈王女士产后遇到哺乳难题,通过预约,产科护士上门指导,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耐心疏导她的心理压力。“在家就能得到专业帮助,感觉特别安心。” 王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wechat_2025-09-22_171234_389.png

      从孕前指导到孕期呵护,从分娩保障到产后随访,科室构建起 “孕前 — 孕期 — 分娩 — 产后 — 随访” 的全周期服务链条。这份跨越医院与家庭的温暖,如同秋日里的暖流,浸润着每一位孕产妇的心田,让新生命的开端,都能享受到最温柔的礼赞。

创伤中心病区

      为进一步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优化就医体验。在创伤中心病区,总有些温暖细节在悄悄发生----“润心”小喷壶、“会发光”的呼叫铃……今天带您探秘这些让患者直呼“太贴心”的护理巧思!

举措一:润心喷雾 精准救赎

      针对术后患者普遍存在的口渴问题,摒弃传统棉签蘸水的方法,转而采用更为贴心的生理盐水喷雾方案。传统方法仅能短暂湿润口唇,难以根本缓解口渴,且水分蒸发后可能加剧口唇干燥。为此,术前为每位患者的家属提供一个15ml的喷雾器,并预装生理盐水。当患者术后在禁饮阶段出现口干、口渴不适时,家属可轻轻按压喷雾器,让细腻的水雾均匀覆盖患者的口唇及整个口腔,每两小时可重复一次。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干渴之苦,让漫长的禁饮等待不再是孤立无援。

wechat_2025-09-22_171253_643.png

举措二:暗夜守护,“荧”为有你

      科室人员将病房内的呼叫铃贴上“荧光贴”。熄灯后,它会散发出荧荧的微光,如一抹微弱却温暖的路标,在完全黑暗中清晰可见,方便患者在夜间无需摸索即可准确找到呼叫按钮。这点点荧辉,不仅是指引,更蕴藏着我们守护患者夜间安全的用心,让需要帮助的时刻不再被黑暗笼罩,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夜间焦虑,提升了住院安全感。不仅呼叫铃会发光,电灯开关在夜间也会“发光”,大大提高了患者夜间治疗、如厕、呼叫护士的便捷性。夜半病房的那一抹荧荧指示,让帮助在光影间变得“垂手可得”。

wechat_2025-09-22_171308_069.png

在科室,这一系列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举措,如春日暖阳般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心。未来,大家将继续秉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让每一份关怀都化作患者康复路上的温暖阳光。

胃肠外科

   为了让小朋友住院时不害怕,感受到更多温暖,胃肠外科最近改造了一间 “童心港湾” 主题病房,这不仅是病房变好看了,更是用贴心的设计,给小患者们带去了安慰。

      以前小朋友进医院,看到白花花的墙壁、露在外面的医疗管子,常会吓得哭。但 “童心港湾” 病房不一样,一进去就像到了好玩的地方:墙上贴满了彩色卡通画,有可爱的小动物、好看的城堡、能飞的太空船,还有亮晶晶的星星,甚至能跟卡通长颈鹿比谁高。这些画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怎么想 “看病” 这件让人紧张的事,病房也成了孩子愿意探索的小乐园。

      医护人员还特别注意细节。病房里连接氧气、呼叫铃的 “设备带”,本来是冷冰冰的金属样,现在用卡通边框包了起来,变成了可爱的小装饰。考虑到孩子住院可能会觉得无聊,病房里还放了益智玩具和绘本。孩子身体好点的时候,能玩玩玩具、看看书,打发时间;家长陪着的时候,也能一起玩,原本紧张的陪护时光,变成了亲子间温馨的互动。这里不再只是治病的地方,更像个临时的 “小家”,用快乐帮孩子更好地康复。

wechat_2025-09-22_171321_595.png

  陪护 3 岁儿子的李妈妈说:“以前孩子一进医院就攥着我哭,这次进来却拉着我看墙上的卡通画,护士打针也不怎么闹了。” 对家长来说,孩子情绪稳定比啥都强,“童心港湾” 正好做到了,既让孩子不害怕,也让家长少了焦虑。

      其实,改造这间病房不只是换个装修,更是科室用实际行动传递人文关怀。医护人员明白,给孩子治病,不光要治好身体,还要照顾到他们的心情。减少孩子的恐惧,让他们保持开心,对康复也很有帮助。“童心港湾” 用童趣让医院不那么冰冷,用爱心让孩子敢勇敢面对治疗。以后,“童心港湾” 会一直用这份关怀,守护每一个小患者。

心血管内科

      监护仪的绿光明明灭灭,护士忙碌的身影穿梭不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不仅是生命的监护站,更是“心”的新起点。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且危及生命,对患者和家庭产生巨大冲击。经过CCU 医护人员和心脏康复师共同探讨,为患者量身定制“五维康复计划”,即: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及高危因素干预控制。  

      这天晨交班结束后,责任护士小陈了解到心梗患者李叔叔夜间睡眠差,在为李叔叔调节床头角度时,轻声询问:“李叔叔,昨晚夜班护士交班时说您翻身频繁,是睡不着还是不舒服呀?”李叔叔唉声叹气道:“我是不是以后都不能下地干活了?”小陈通过与李叔叔的交谈了解到李叔家里经济负担较重,而自己住院不但要花钱,还可能影响以后的劳动力,让他很担心。“急性心肌梗死”让患者的“心”遭受了双重“压力”。针对李叔叔的情况,责任护士与医生、心脏康复师共同制定了属于他的“五维康复计划”。

      在心电监护的监测下,李叔叔的康复训练循序渐进:从术后第一天的呼吸训练,到逐步增加的床边坐起、床旁站立练习、床旁踏车及康复操,每一步都在科学规划下稳步进行,有效提升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的绝望劈开一道光亮。看着李叔叔眼里重新燃起的光,小陈知道,这场“心”的战役,打赢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等着他康复出院,重新扛起家里的担子——这一次,他的肩膀上,不仅有责任,还有希望。

      对于无法自主运动的患者,责任护士会帮助其进行被动踝泵运动,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同时降低患者住院时长,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wechat_2025-09-22_171331_487.png

 这种嵌入治疗流程的叙事护理使患者打开心扉,道出焦虑,从而找到患者内心需求,让医疗护理不局限于生理指标的改善,更能成为照护患者内心的支持。除了患者,面对不知所措的家属,护士长也会带领护士细心引导家属缓解情绪,让病房里的每一次互动,都成为传递希望的纽带。


校      对丨刘谨萱

一      审丨余   航

二      审丨陈兰英

三      审丨胡   妮

文章来源: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