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例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成功

发布时间:2021-02-07    点击量:1848

    1月17日,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主任医师盛锦义与其助手李源的配合下,成功完成了一例消化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这是市一院首例ESD治疗,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市一院在消化内镜诊疗水平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专家简介

盛锦义

微信图片_20210207084621.jpg

     消化内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赣南医学院。现为江西省研究型医院消化分会常委、江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微无创江西分会常委、景德镇市肿瘤委员会常委、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胰腺病学分会委员、江西省中西与结合委员会,曾获得2010年全省临床技术比武大赛标兵称号。多次前往上海长海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少见病的诊断、治疗。熟练掌握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特别是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技术、ERCP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支架植入术及EMR术。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文章数篇。



仁心仁术:

成功开展市一院首例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微信图片_20210207084625.jpg

      1月7日,71岁的刘女士因腹痛前往市一院就诊,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底有个大小约1.5cm的黏膜下肿瘤,质地硬,超声胃镜显示瘤体起源于肌层,考虑间质瘤可能。当时患者有意前往上海就医,但考虑到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为了解除患者受两地奔波之苦,市一院消化科医师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在本地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瘤体。手术全程1小时多,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患者于一周后康复出院。

     ESD是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的粘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内镜下操作技术,可以明确肿瘤浸润程度。该技术主要适应于消化道息肉及各种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病灶推荐内镜粘膜剥离书治疗,可以一次性的完整切除病变;消化道早期癌结合色素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确定早期癌的浸润范围和深度。对局限于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期癌,行ESD术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

微信图片_20210207084628.jpg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市一院在2020年引进的技术,该项技术的引进为市一院消化科领域新增了强大助力,目前ESD手术的开展,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市一院消化内科在科主任盛锦义带领下已经成功并熟练运用该项技术。如今不仅避免了患者外地就医的种种困难,也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极大的方便了患者,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享受到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优质的护理服务。



医者仁心:

胃癌不容忽视  早发现早治疗

      科主任盛锦义表示,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识别和诊断胃癌有助于内镜下根治性切除,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但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因此许多患者一发现便已是中晚期,降低了痊愈率与存活率。

      食管及胃早期癌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但食管癌及胃癌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20%。可见患者的预后与早期癌的发现息息相关,李兆申院士所言“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现实情况是中国胃早期癌仅占5%-10%,因此发现更多早癌并及时治疗是每个内镜医师的重要职责。但食管癌及胃癌的早期往往无症状,因此盛锦义主任提倡各位市民在40岁以后便要定期去做身体检查,提高防癌意识,早发现、早治疗、早痊愈。

      那么医生如何做到发现微小早期病变?特别是如何提高早期胃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这便需要内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内镜医师的不断培训学习。胃镜作为现代体检的一种重要医学手段,可早期有效且直观的发现上消化道病变。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对微小的病变。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是一种“胃内相机”,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常规胃镜只能观察到食管黏膜的色泽、斑块、糜烂、粗糙等表浅病变,不能观察其细微结构,对消化道早癌与慢性炎症性病变不能鉴别,往往需要依靠活检病理诊断。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市一院于2020年引进了蓝极光染色放大胃镜,该放大胃镜结合染色法应用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黏膜的微细结构,为早期胃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提供重要帮助。

(稿件来源于瓷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