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成功为一名73岁的患者实施了全市首例DSA下置入小肠导管治疗粪石性小肠梗阻。此例手术是在市一院胃肠、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雷冠东与介入治疗团队共同合作开展的,为肠梗阻患者提供了另一项治疗选择,避免了手术治疗,缓解了病痛,填补了景德镇市地区肠梗阻治疗技术上的空白。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某一段肠道内发生“拥堵”,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一旦发作,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症,停止排气排便,非常痛苦。严重的肠梗阻还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以前面对肠梗阻,一般采取胃肠减压、灌肠等措施,情况严重时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但对于年龄大、体质弱患者,手术治疗方式往往带来很大的身体负担。
为解决这一传统治疗方式的弊病,市一院胃肠外科引进了DSA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这种创新的肠梗阻治疗措施具有创伤小、无切口、无缝线以及治疗费用较低等优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案例分享 近日,73岁曹奶奶在家腹胀、腹痛十余天,还经常恶心,吃不下东西。在当地诊所治疗后,情况并没有好转。10月23日,曹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进一步治疗。 经腹部CT检查提示,曹奶奶的小肠出现肠梗阻,这种情况常规必须手术治疗,但考虑到老人体质差,药物治疗又效果不佳,经医院胃肠外科负责人张善忠及副主任医师雷冠东等人对病情讨论,决定采用国内最新的肠梗阻导管介入技术。
当晚,在雷冠东在DSA的精确引导下,成功将肠梗阻导管送入患者的空肠,并确保了导管位置的通畅性。术后,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共引流出肠液约1000毫升。在近十天的的治疗过程中,伴随小肠导管及药物的推动,患者的小肠粪石逐渐向远端移动,11月2日最终顺利排出,患者的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正常,复查结果显示无异常,整体恢复状况良好。 目前患者已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市一院胃肠外科在介入治疗领域又迈上了新的台阶。雷冠东介绍:“肠梗阻导管在DSA引导下放入空肠,可通过肠蠕动及重力共同作用,让导管像‘长眼睛’一样‘游入’小肠内,不断前进。同时,外置的负压吸引管,可不断吸引肠道内积存的废物及废气,反复用头端冲击肠梗阻处,直接抽吸减压,可降低肠腔内的压力,消除肠管水肿,缓解梗阻症状。可使某些高危的肠梗阻患者(例如高龄手术、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免于手术治疗,或者为高危患者的手术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赢得更长的术前准备时间,从而规避或降低治疗风险。”